天下足球网

图片
网站支持IPv6

移动版

无障碍版

微信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智库信息 > 广东发展蓝皮书

广东发展蓝皮书2024 | 第3期:广东制造业区域布局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3 16:47 来源:《广东发展蓝皮书:广东发展报告(2024)》 【打印】

  一、以“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引领示范、协调联动、全面发展的制造业区域布局体系

  牢记“国之大者”,立足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全省制造业区域布局。一是打好“双区”建设这张王牌。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为引领,推动各地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充分利用港澳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等优势,推动广东制造业与港澳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和平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之重器”形成更多首创成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支持深圳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争取国家赋予更多改革权限,增强“头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打好国家重大平台这张牌支持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上大胆探索,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带动深圳、广州、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充分用好三大平台“两个15%”所得税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紧缺人才,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张加分牌。以“百千万工程”重大战略为抓手,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优化大中小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向县级下放,支持博罗、惠东、高州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以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为重点加快建成百强县、千亿县。以实施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为契机,推动珠三角积极向县域转移一批项目,支持产业基础较弱的县承接大中城市疏解产业,打造“强县城、大县域、重制造业”格局,形成多支撑的制造业增长点。

  二、建立健全产业布局统筹协调机制,念好“山”“海”经,做大“侨”文章,乘“数”而上,构建以特色化为鲜明特征、以都市圈、经济带为“朋友圈”的制造业区域布局体系

  一方面,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建议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制造业规划布局协调机制,在省级层面统筹优化制造业区域布局的规划方案、政策举措及落地效果评估等工作,加强珠三角与港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全省与国内国际重点区域的协同联动。在市级层面建立健全城市间的产业发展对话机制和跨地市产业转移协作沟通机制,引导各地市加强产业发展的沟通协调,推动五大都市圈的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建立全省产业链供需对接数据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精准匹配,打造全省范围内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共同体。另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制造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挖掘“山”的资源,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依托推动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用好“海”的资源,在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构建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全产业链,推动“风电+储能”“风电+海洋牧场”等产业联动发展;加强石油及精细化工、化纤、新材料等上中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大做优做强沿海“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带。做好“侨”的文章,挖掘潮汕、江门等地特色“侨”文化,探索设立面向全球侨胞的高科技人才创新服务平台和高端产业投资平台,吸引华侨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吸引侨资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建设全球华侨创新创业生态圈。发挥“数”的乘数效用,推动数字技术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新数字技术行业应用场景不断培育新业态,以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制造业省内有效有序转移,构建形成梯度合理、横向多层次合作的制造业区域布局

  建机制方面,在GDP统计、财政、税收等方面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益分享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转出市和承接市的主动性、积极性,科学引导产业有效有序转移。重梯度方面,加快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在肇庆、江门、惠州等珠三角外围城市及汕头、湛江等副中心城市的优化布局,培育壮大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切实避免产业“蛙跳式”转移。促创新方面,注重技术的有序转移,引导珠三角的创新平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珠三角设立反向“科创飞地”,从根本上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科技生产力,形成价值链的有效分工和深度合作。强链条方面,通过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企业间采购合作等强连接有序转移产业,着力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四、优化技术、数据、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区域配置,支撑制造业区域布局的优化

  技术方面,抓好抓实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学研高效协同,通过大力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制造业区域优化布局;针对欠发达地区科技投入不足短板,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财政能力,减少地方财政配套比重,支持地市建立适度超前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珠三角科学装置、仪器设备、科研平台等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放共享,引导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数据方面,优化全省数据交易机构“一所多基地多平台”格局,围绕数据确权、登记、交易、应用、开放等全周期探索数据资产化,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场交易,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市超前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全球数字化变革机遇换道超车;推动更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服务商布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资本方面,广深佛莞作为制造业大市,要发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建立“一产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一基金”多层次基金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提供资本助力;其他地市要针对金融市场发育滞后短板,持续壮大产业金融规模,赋能本地高技术制造业。人才方面,珠三角要打造一批引智示范基地、引智服务站、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建设高端人才高地;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市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人才飞地”等,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力度;组织高等院校深入服务“百千万工程”,选拔122所高校与县(市、区)结对共建创新合作基地,推动高校人才为县(市、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大与国际国内重点地区协同联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优化制造业区域布局

  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先进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对接,加强交流互鉴和协同合作。针对广东缺乏大院大所的创新短板,推动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企业等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积极承接北京、上海等科教资源丰富地区的科技成果落地广东转化。以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为主平台,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联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和海工装备等海洋产业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粤桂、粤闽、粤赣等跨省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共建和协同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另一方面,形成国际合作“引进来”“走出去”良性循环。抓住近期欧洲先进制造业加快布局中国的契机,加强面向欧洲的招商网络建设,深入挖掘欧洲制造业企业外迁项目信息,瞄准欧洲有机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气和机械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中新知识城、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园区招商短板,持续完善平台软环境、硬设施建设,积极申办组织中新、中韩产业交流会议等活动,将中外合作园区打造成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新高地。通过推动企业在日本、韩国设立若干海外研发基地,在东南亚地区设立一批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初级加工基地等方式,促进广东与RCEP成员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融合。推动全省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通过工作站、基地“走出去”,集聚全球创新技术、项目、人才等,构建全球性技术转移网络与创新协作体系。

  (摘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广东制造业区域布局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执笔人:张冬霞、刘春晖、陈彦玲、廖郡、韩铭辉。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