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足球网

图片
网站支持IPv6

移动版

无障碍版

微信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智库信息 > 专家视点

李国祥:缓解全球“粮荒”,中国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26 17:25 来源:环球时报 【打印】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异常灾害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加剧。虽然经过多方努力,部分粮食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目前总体趋于回落,但全球粮食危机整体并未出现显著缓解。

  消除饥饿始终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追求。2030年在全球实现零饥饿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全球粮食危机反而在加剧,这无疑令人遗憾。面对有增无减的共同挑战,更需要各国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互借鉴、共同努力,不断缓解粮食危机并促进零饥饿目标最终实现。

  发展农业生产,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本途径。在极端异常灾害天气多发重发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面对极不稳定的世界粮食供给,中国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小麦和稻谷生产,扩种大豆油料,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科技,加大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力度。尽管今年也遭遇长江流域多年不遇的严重高温干旱,但通过各方面努力,夏粮和早稻已经增产,秋粮有望继续获得丰收。

  粮食出口大国尚且要发展农业生产,一些低收入缺粮国家,不仅农业资源和条件十分脆弱,还面临内外部冲突,是全球粮食危机的重灾区,因此要优先结束和避免冲突。发达国家要为低收入缺粮国家贡献力量,而不是灌输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提供武器。俄乌冲突又一次证明,避免战乱才是缓和全球粮食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粮食国际贸易是消除人类饥饿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各国人口规模和生活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差异明显,只有粮食国际贸易和国际援助才能解决粮食供求区域性结构矛盾。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占世界约20%的人口,却只占世界10%不到的耕地和5%的淡水资源,且农业灾害多发重发,要丰富中国人的餐桌,不可避免地要从世界进口粮食。但是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国粮食进口数量反而有所减少,成为促进粮食价格回落、缓和危机的积极力量。

  国际粮食价格高企,国际大粮商往往会增加库存,减少市场供给量。中国不增加粮食进口,必然会抑制国际粮商试图推动粮价上涨的企图。例如,作为全球最重要口粮之一的小麦,今年以来价格明显偏高。中国千方百计应对超过1亿亩小麦晚播的被动局面,积极开辟其他饲料粮来源,大幅减小了小麦充作饲料粮的规模。

  公共储备是促进粮食安全的又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为了增加粮食市场供给和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我国主动减少公共储备收购量,扩大公共储备抛售量,在粮食保供稳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粮食价格上涨和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等情况,中国还及时地增加对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补助。

  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不断地在各方面积极探索,不仅实现了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而且相关做法也给世界应对粮食危机提供了方案。

  (作者李国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