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足球网

图片
网站支持IPv6

移动版

无障碍版

微信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智库信息 > 专家视点

梁昊光 张耀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力量

发布时间:2022-07-04 10:30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

  共建“一带一路”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舞台。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倡议和讲话为新形势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实现高质量共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世界经济建设的稳定力量。

  和平发展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必要前提。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由来已久,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失衡状况。根据联合国近段时间发布的报告,全球最贫穷国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期限可能再度推迟10年。疫情暴发以来,共建“一带一路”逆势前行,在深化政策沟通、加快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增进民心相通中不断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提供动力。目前中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日本、意大利、瑞士等14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自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合作伙伴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2021年全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创8年来新高,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7%。2021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同比增长7.9%,占对外投资总额的14.8%;沿线国家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则首次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2.5亿美元。

  针对共建国家根本性发展需求,共建“一带一路”重视传染性疾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和平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让更多实打实、沉甸甸的发展成果惠及共建国家普通民众。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仅在非洲8个国家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便至少为非洲提供了30万个工作岗位。

  减贫发展是世界经济坚持的主线。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大经济板块历史上首次同时遭受重创,全球减贫成果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自身发展的脆弱性和应对疫情手段的匮乏,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受创程度更为严重,南北发展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据联合国多个机构公布的数据,疫情迄今导致全球损失2.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至少1.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全球20年来首次如此大幅增长),520万儿童因为失去至亲沦为“新冠孤儿”,至少1.55亿人陷入严重粮食不安全境地,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作为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发展治理,关注发展中国家减贫需求,注重激发相关国家内生发展动力。中国发起“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以“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为基础,在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实施减贫合作项目,帮助更好实现减贫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多年来,中国还通过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和欧洲等地区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援助,减免有关国家债务,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开放发展是世界经济实现的路径。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一带一路”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与世界联动发展相融合,通过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发展最大公约数,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指导全球发展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与共建“一带一路”理念高度契合。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把发展议程放在国际合作的更重要位置,推动多边发展合作协同增效。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将继续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倾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强动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

  疫情期间,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开始生效,与欧盟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明确提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面对人为“筑墙”“脱钩”等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行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巩固供应链、产业链、数据链、人才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自2020年以来,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以色列轻轨等40多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12月,在中国与老挝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老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从老挝万象到中老边境的车程由2天缩短至3小时。2021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5万列、运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29%,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2022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签署创新发展平台合作意向书,通过全流程项目咨询支持、伙伴关系平台建设以及培训与能力建设等方式促进全球开放发展。

  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的动力。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习近平主席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均强调共建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赋予“一带一路”更为深远的创新发展内涵。目前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处起步阶段,需要抓住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共同构建数字合作格局,提升数字生产力。中国已与沿线16个国家签署数字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2个国家联手打造丝路电商平台,与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创新丝绸之路”正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呈现线上线下一体、现实虚拟融合发展的新特征。

  安全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的根本保障。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1年度全球风险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社会分化和地缘政治紧张,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和经济全球化蕴藏的风险。“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致力提升应对全球性危机的能力。

  在具体合作进程中,共建“一带一路”安全发展始终注重防范和化解影响共建进程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促。面对疫情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生命至上理念,以“健康丝绸之路”为依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同2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合作。面对约83%的非洲联盟人口尚未接种1剂疫苗的现实,中国全力支持联合国提出的2022年年中全球70%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剂疫苗。“一带一路”倡议统筹防疫与生产,突出防控措施的精准性,着力保障用工需求、人员轮岗、物资供应、资金支持等,重大项目未因疫情停工,重点项目建设稳中有进。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追求的目标。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中国将绿色发展伙伴关系作为“一带一路”的持续追求,不断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框架,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中国还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绿色“一带一路”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联合打造绿色国际公共产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当前,中国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将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作者:梁昊光、张耀军,分别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教授)